整體上國內豆油、棕櫚油及菜籽油目前價位較2011/2012年度高點回落幅度達到50%—60%左右,均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。三大油脂近期走勢分化,波動節(jié)奏存在明顯差異,豆油最強、菜籽油次之、棕櫚油最弱,其背后存在怎樣差異化的基本面、相互之間如何影響、制約,以及未來預期的走勢都值得我們探究。
油脂積蓄中期反彈,豆油將異軍突起
1—10月,國內進口大豆6523萬噸左右,上年同期為5685萬噸左右,同比增長13%左右;截至11月23日,國內主要港口大豆庫存在707萬噸左右,處于歷史較高水平;油脂企業(yè)開工率維持在53.8%附近。從市場供應及開工率就可以看出豆油供給充足,限制了價格的上漲空間。目前,美豆到港成本在2930元/噸附近,南美大豆到港成本在2889元/噸附近,較之前明顯回落。這樣一來,一方面控制了原材料成本,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維持企業(yè)壓榨利潤,兩方面因素對豆油價格構成了壓制。
進入10月,傳統(tǒng)棕櫚油減產不及預期,加之需求轉入消費淡季,導致棕櫚油出口國庫存大增,目前馬來西亞與印尼棕櫚油整體庫存維持在500萬噸之上,絕對是歷史較高位置,對外盤價格的壓制也牽扯到國內走勢。
國內菜籽油供需“體量”與豆油和棕櫚油相比都較小,政策性因素依舊作用其中。處于“轉型期”的菜籽油走勢是政策性因素與市場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替代因素導致菜粕需求被極大地擠占,國內菜籽壓榨走向主要以小榨濃香油為主,與國際市場并不接軌。進口方面,1—10月,國內菜籽油進口量為65.52萬噸,上年同期為69.68萬噸,同比回落6%左右。在國內菜籽種植面積縮減、菜粕需求低迷、油脂企業(yè)喪失壓榨興趣的背景下,進口縮減一方面反映了需求不暢,另一方面也體現(xiàn)出菜籽油消費本身的被動侵占。
潛在需求支撐,豆油將異軍突起
雖然油脂市場整體處于弱勢波動當中,但未來價格波動存在明顯的差異化。與棕櫚油不同,豆油全年消費基礎穩(wěn)定,沒有十分突出的季節(jié)性“淡旺季”。近期,豆油與棕櫚油近月合約價差較大,最高超過了140元/噸。而1605和1609合約兩者的價差呈現(xiàn)收窄狀態(tài),分別為1044元/噸附近和850元/噸附近。
從近遠月價差走勢分布來看,豆油消費要強于棕櫚油。目前棕櫚油的消費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被豆油所替代。1605和1609合約價差的縮減,表明2016年3月之后,棕櫚油將進入傳統(tǒng)的消費旺季,季節(jié)性消費高峰的影響使得價差縮減,對原有豆油的替代份額進行爭奪。
從橫向時間對比來看,豆油與棕櫚油近月合約價差呈現(xiàn)逐漸擴大態(tài)勢,有向1500—1700元/噸阻力位置努力的可能,價差的擴大證明了豆油的相對強勢,也反映出棕櫚油前期預期值的縮減。從豆油和棕櫚油兩者對比來看,雙方都存在著潛在的支撐,時間上豆油較為提前,棕櫚油較為落后,所以短期內豆油可能“異軍突起”,與棕櫚油和菜籽油形成明顯的差異化。
由于國內養(yǎng)殖行業(yè)持續(xù)低迷,特別是生豬養(yǎng)殖并沒有出現(xiàn)實質性的好轉,這在很大層面上對飼料需求乃至整個行業(yè)是一種限制。另外,大麥、高粱及玉米酒糟粕的瘋狂進口,對本已需求低迷的豆粕、菜粕、玉米進行替代,多重打壓使飼料原材料陷入尷尬境地。為了削減這種影響,一方面油脂企業(yè)會限制整體產量,另一方面要對油脂類商品進行“挺價”,維護合理利潤。由此來看,油脂市場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市場,價格下跌、競爭激烈,已經使這個市場高度融合。在這種情況下,養(yǎng)殖、飼料行業(yè)的低迷對油脂來說也是一種被動支持。三大油脂整體保持弱勢,走勢持續(xù)分化,油脂積蓄中期反彈行情值得期待。